有人曾說:古希臘哲學家在希臘海邊思考的主要是人和物的關系,印度哲學家在恒河岸邊打坐時主要考慮的是人和神的關系,中國哲學家在黃河岸邊散步時主要考慮的是人和人的關系。
對“德”字的解釋,有一種說法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遞的一種美好品行。對德的拆解也有很多種說法,但筆者傾向于德就是“彳、十、目、一、心”的組合,就是知行合一,心行一致,“十目”是古人講的概數,目所能及者千千萬萬,但都能歸于一大善之心,執于一引領之行,即為德。有大善之人,方能位高行遠。
集團許董事長在不同場合論述過德行對立人的重要性,他引經據典、旁征博引,對公司上下提出了做人做事德為先的要求,也引發了我對德不配位的一點思考。古人講厚德載物,只有德高,只有德位相配,才能擁有相應的物,而這里的物涵括智慧、學識、地位、財富等萬物。
“倫常乖舛,立見消亡;德不配位,必有災殃。”出自《朱子治家格言》,意思是“人只要違背、偏離倫常,就會遭遇疾病、災禍等;人所達到的地位、所擁有的財富、智慧等等都要與相應的德行匹配,否則也會招至災禍。”未修德行而先擁有,要么無法駕馭,要么反受其累,總會以各種方式或早或遲或激烈或緩和地讓其受損,直至相互匹配;德高、德到者,相應的物也會逐步到位,這樣才能匹配相安。
“積善之家必有余慶,積惡之家必有余殃”,佛家曰:因果報應,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,好人總有好報。職場上,有些團隊不和睦、外部不太平,也是團隊德行不夠,而有些人往往認識不到、或不承認是德行不夠,只是覺得能力欠佳、技術不精、學識不足,其實都是德不配位。那什么樣的人德能配位呢?董事長講過,一是心量大、能廣納百川、兼容并蓄的人,他們能容人之失,容人之過,這樣才能給別人機會,教別人成長;他們能容事之不順,事之艱難,這樣才能堅忍不拔,取得成功。二是能忍辱負重的,具有全局觀的人。人生的道路上,難免不順,能耐得住寂寞,經得起考驗的人是心志堅定的人,他們能從大局著想,從集體利益出發,從長遠利益考慮,是有大格局的人。
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德行?除了孝親尊師、樂于助人、多興善舉等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之外,作為職場一員,我們著重提高的首先是職業道德,也就是要遵紀守法,遵守公司規章制度,維護公司和集體利益;其次要敬業樂業,有責任心,對工作專心致志,樂意而為,并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;第三要團結一心,忠于事業、忠于崗位,在公司的戰略指引下執于一行。
如此,我們不斷提高德行,智慧、財富、地位、名望也會隨之而來,只有德位相配才能擁有眾物,也才能在職場、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。
教育集團 巴宗振